肝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肝肿瘤常见肝血管瘤(生长缓慢,小者无症状,大者可压迫周围组织)和肝腺瘤(较少见,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部分可无症状,大的可致腹痛等);恶性肝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好发于有慢性肝病基础者,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胆管结石等相关)和继发性肝癌(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肝,有原发肿瘤病史及相应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和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上良性肿瘤小无症状者随访,有症状等需手术;恶性肿瘤手术、局部治疗(射频消融等)、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免疫等)因情况而异。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肝病基础人群定期检查、避免饮酒等,儿童肝肿瘤治疗需谨慎,老年患者综合考虑全身状况选治疗方式。
一、定义
肝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分为良性肝肿瘤和恶性肝肿瘤。良性肝肿瘤比较少见,恶性肝肿瘤中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
二、良性肝肿瘤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肝血管瘤
是最常见的良性肝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小的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较大的血管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引起上腹不适、腹胀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女性相对更易患肝血管瘤,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二)肝腺瘤
较少见,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肝腺瘤风险增加。肝腺瘤通常为单发,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少数较大的肝腺瘤可能出现腹部隐痛、腹部肿块等表现,若发生破裂出血则会有突发的剧烈腹痛等症状。
三、恶性肝肿瘤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有慢性肝病基础的人群,如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的人群等。发病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上述表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病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相对肝细胞癌来说发病率较低,但恶性程度也较高,患者症状出现较晚,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表现。
(二)继发性肝癌
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肿瘤。原发肿瘤可以是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情况以及肝脏转移瘤的大小、数目等。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的病史,随后出现肝区不适、消瘦、乏力等症状,肝脏可能触及肿块等。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肝肿瘤常用的方法,可初步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还可观察血流情况,但对于一些小的或特殊部位的肿瘤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诊断肝肿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判断比CT更具优势,通过增强扫描也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特征。
(二)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在肝细胞癌患者中AFP常明显升高,但也有部分肝细胞癌患者AFP不升高。其他如糖类抗原19-9(CA19-9)等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可能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而继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情况则与原发肿瘤相关。
五、治疗原则
(一)良性肝肿瘤治疗
对于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无需特殊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较大肝血管瘤、有破裂风险的肝腺瘤等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等治疗方式。
(二)恶性肝肿瘤治疗
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切除,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对于继发性肝癌,如果原发肿瘤可切除且肝脏转移瘤较局限,也可考虑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瘤。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早期小肝癌的患者,通过局部高温等方法使肿瘤细胞坏死。还有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通过阻断肿瘤的血供并注入化疗药物来杀伤肿瘤细胞,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全身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作用;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肝细胞癌的索拉非尼等;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PD-1/PD-L1抑制剂等。对于继发性肝癌,还需要根据原发肿瘤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全身治疗。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有肝病基础人群
如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丙肝病毒载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脏病变。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对于乙肝、丙肝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女性肝腺瘤患者要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方式。
(二)儿童人群
儿童肝肿瘤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腹部肿块、腹痛等表现,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儿童肝肿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治疗的利弊,确保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老年人群
老年肝肿瘤患者往往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对机体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手术治疗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中对机体打击较小的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