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石即肝内胆管结石,其形成与胆汁成分改变、胆道感染、胆道解剖结构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诊断靠B超、CT、MRCP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微创等方式,可通过合理饮食、防治感染、定期体检来预防,不同人群在肝结石的发生和防治上有差异。
一、肝结石的定义
肝结石,医学上称为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
二、肝结石的形成原因
(一)胆汁成分改变
1.胆红素代谢异常:正常胆汁中胆红素、胆固醇、卵磷脂保持一定比例溶解状态。当胆红素代谢出现紊乱,如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强,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沉淀形成结石。
2.胆固醇过饱和:如果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超出了胆汁酸和卵磷脂所能溶解的限度,胆固醇就会析出形成结晶,逐渐聚积形成结石。
(二)胆道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胆道感染时,细菌、虫卵、炎性渗出物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汁中的成分围绕核心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导致胆道炎症,促进结石形成。
2.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感染,肝吸虫在胆道内寄生,其虫卵、死亡虫体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同时虫体感染引起胆道炎症,影响胆汁排泄,促进结石形成。
(三)胆道解剖结构异常
胆道的狭窄、畸形等解剖结构异常会导致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胆汁中的有形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比如肝内胆管的局部狭窄,可使胆汁在局部潴留,逐渐形成结石。
三、肝结石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期
部分患者可终身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结石较小,未引起胆道梗阻和明显炎症,对胆汁排泄及肝脏功能影响不大。
(二)有症状期
1.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当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剧烈的绞痛。例如结石嵌顿在胆管内,导致胆道痉挛,引发剧烈腹痛。
2.黄疸:当结石阻塞胆管,影响胆汁排泄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可伴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如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更容易出现黄疸。
3.胆道感染症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表现,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这是因为结石梗阻导致胆道内细菌滋生繁殖,引发胆道炎症,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Charcot三联征),若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出现休克、神志改变等重症胆管炎表现(Reynolds五联征)。
四、肝结石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肝内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同时能显示结石所在部位的胆管有无扩张等情况。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对于较小的结石或肝内深部结石有时可能显示不清。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肝脏的病变情况,对于B超检查不易诊断的病例,CT可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脏萎缩等情况,CT能很好地显示肝脏的形态改变。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能准确判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胆管梗阻的部位等,对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适用于B超、CT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
五、肝结石的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1.胆管切开取石:适用于单纯肝内胆管结石,胆管扩张不明显,胆管炎症较轻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胆管,直接取出结石。
2.肝切除术:对于肝内结石局限于某一肝叶或肝段,且该肝叶或肝段已经发生萎缩、纤维化,失去正常功能,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等情况时,可考虑行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例如左外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左外叶萎缩,可行左外叶切除术。
3.胆肠吻合术: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等情况。通过将胆管与肠道吻合,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引流。但该手术可能会带来一些远期并发症,如反流性胆管炎等。
(二)微创治疗
1.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可通过ERCP技术,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找到胆管开口,注入造影剂明确结石部位后,通过取石网篮等工具取出结石。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肝内较深部位的结石可能无法取出。
2.腹腔镜下胆管取石:对于部分适合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在腹腔镜下进行胆管切开取石,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六、肝结石的预防措施
(一)合理饮食
1.均衡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胆汁成分的相对稳定。例如蔬菜中的膳食纤维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淤积的风险。
2.控制胆固醇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因为过高的胆固醇摄入容易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3.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防止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淤积。
(二)积极防治胆道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1.预防胆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道。一旦发生肠道感染等情况,应及时治疗,避免感染蔓延至胆道。
2.防治寄生虫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等,预防肝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如果发现有寄生虫感染,应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三)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有胆道疾病家族史、长期高脂饮食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体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肝结石的发生和防治上有所不同。例如,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胆道功能可能相对容易出现紊乱,需更加注意饮食和定期体检;老年人胆道功能减退,更要重视预防胆道感染等;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胆道手术史等,应密切随访,防止结石复发。对于儿童,虽然肝内胆管结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胆道畸形等情况,也需关注,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