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产后感染(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胎膜早破超12小时、经阴道分娩及产后自身会阴清洁不当、宫腔有胎盘胎膜残留等)、宫腔操作感染(人工流产术手术环境不达标或操作无菌观念不强、放置或取出IUD手术消毒不严格等)、性生活因素(不洁性生活、经期性生活)、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至子宫内膜)。
一、产后感染
分娩过程相关因素:足月分娩时,产程过长会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生风险,如产程超过24小时,细菌容易在产道内滋生并侵入子宫内膜;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阴道内的病原体可上行感染至宫腔引发炎症,足月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者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胎膜早破时间短于12小时者。对于产妇而言,经阴道分娩比剖宫产更易发生子宫内膜炎,因为阴道是有菌环境,分娩过程中细菌更易侵入。
产后自身因素: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若不注意会阴清洁,如会阴伤口被恶露污染等情况,细菌可通过生殖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另外,产后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时,残留组织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会促进细菌生长繁殖,进而引发子宫内膜炎,有胎盘、胎膜残留的产妇子宫内膜炎发生率远高于无残留者。
二、宫腔操作感染
人工流产术相关: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手术器械需通过阴道、宫颈进入宫腔,若手术环境不达标,存在细菌污染,或者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都可能将细菌带入宫腔引发感染。据统计,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约为2%-5%,尤其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更高,多次手术使生殖道黏膜受损,局部抵抗力降低,更易受细菌侵袭。
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IUD)相关:放置或取出IUD时,同样是宫腔操作,若手术消毒不严格,细菌可在操作过程中进入宫腔引起感染。一般来说,放置IUD后1周内是子宫内膜炎的高发期,此时宫颈口处于相对开放状态,细菌容易侵入,且操作过程中对子宫内膜有一定损伤,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三、性生活因素
不洁性生活: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双方生殖器未清洁干净,容易将外界细菌带入阴道,进而上行感染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女性性生活后若不及时清洗外阴,细菌可能沿着生殖道上行,导致子宫内膜感染。另外,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炎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为性伴侣越多,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机会越大。
经期性生活: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开放,子宫内膜有创面,此时进行性生活,细菌极易逆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月经期间性生活是导致子宫内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经期性生活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比非经期性生活高很多倍。
四、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阴道炎蔓延:患有阴道炎时,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阴道内的病原体可向上蔓延至宫颈,再进一步累及子宫内膜。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的加德纳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如果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炎症持续存在,蔓延至子宫内膜的可能性会不断增加。
宫颈炎蔓延:宫颈炎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累及子宫内膜。宫颈的慢性炎症会使宫颈局部的防御功能下降,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比如,宫颈糜烂患者若炎症未得到及时处理,病原体可能逐渐向宫腔方向侵袭,导致子宫内膜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