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期有多种症状,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减低,姿势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喂养困难,语言发育迟缓,早期症状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家长发现类似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高危小儿更需密切观察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患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如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插入袖子等。常见的有痉挛型脑瘫,主要是由于锥体系受损,使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导致肌张力增高。这种肌张力增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模式,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肌张力减低: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像软塌塌的感觉。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呈蛙状姿势,肌肉无力支撑身体的正常姿势。这是因为锥体外系或小脑等部位受损,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节,导致肌肉松弛。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例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四肢屈曲;直立位时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样,或足尖着地、脚跟不能着地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肌肉的异常张力以及神经对肌肉控制的异常所导致的,与正常儿童的姿势有明显区别。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姿势的调控,使得身体在静止或运动时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状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但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仍存在,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仍不消失等。这是因为脑部的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发育进程,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退。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儿童在一定月龄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反射。而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例如当让脑瘫患儿站在床边时,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身的反射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等。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保护性反射功能。
喂养困难
多数小儿脑瘫患儿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咳、吐奶等现象。这是因为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和神经控制受到影响,导致进食过程不顺利。例如,患儿在吃奶时不能很好地协调吸吮和吞咽动作,使得奶液不能顺利进入消化道,影响营养的摄取。这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并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来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
语言发育迟缓
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功能,以及与语言相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例如,患儿可能在1-2岁时还不能说出简单的词语,或者说出的词语发音不准确等。语言发育迟缓会对患儿的社交、学习等多方面产生影响,需要早期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来促进语言功能的发展。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如果家长发现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上述类似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如早产、出生窒息等),更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