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会引发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包括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改变)和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有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运动协调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温度、色泽、汗腺分泌异常及二便功能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程度和表现各有特点。
深感觉障碍:深感觉主要涉及肌肉、肌腱、关节等部位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神经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位置觉障碍,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运动觉异常会导致患者在运动时无法精准控制肢体的运动幅度和方向;震动觉减退或消失则表现为对震动刺激的感知减弱或不能感知。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曾受过外伤的人群,更要警惕深感觉障碍的发生,因为这可能影响其平衡和运动功能,增加跌倒等意外事件的风险。
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减退:神经损伤会引起所支配肌肉的肌力下降。轻度损伤时,肌力可能只是轻度减弱,患者表现为肢体活动较正常稍费力;严重损伤时,肌力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完全不能活动。不同年龄的患者,肌力减退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如坐、爬、走等动作的完成;老年人则可能影响其日常的行走、穿衣、持物等基本生活活动能力。例如,臂丛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上肢相应肌肉的肌力减退,影响上肢的各种运动功能。
肌肉萎缩:长期神经损伤得不到有效恢复,会导致肌肉萎缩。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力量进一步减弱。对于神经损伤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或制动的患者,肌肉萎缩的发生风险较高。儿童发生肌肉萎缩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的建立;老年人肌肉萎缩则会加重其肢体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坐骨神经损伤后,若未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相应下肢肌肉可能逐渐出现萎缩。
运动协调障碍:神经损伤还可能引起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肢体运动不灵活、动作不协调,如出现震颤、共济失调等表现。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写字、拿东西、走路等都可能受到影响。在儿童中,运动协调障碍可能影响其学习和参与正常的运动活动;对于患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同时合并神经损伤的老年人,运动协调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其生活负担。例如,脑外伤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影响其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表现:神经损伤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皮肤相关表现。如皮肤温度改变,可能出现受伤部位皮肤温度升高或降低;皮肤色泽变化,可能表现为皮肤苍白或发绀;皮肤汗腺分泌异常,出现多汗或无汗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神经损伤后皮肤表现可能更易观察但也需更小心护理;老年人皮肤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皮肤问题恢复相对较慢。例如,交感神经损伤可能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分泌,出现相应的皮肤改变。
二便功能障碍:神经损伤还可能累及支配二便的自主神经,导致二便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失禁或便秘等情况。对于患者来说,二便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泌尿系统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在儿童中,神经损伤导致的二便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二便功能障碍而更加依赖他人照顾,增加其心理负担。比如,脊髓损伤可能导致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二便异常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