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由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发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症候群,病因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智力、癫痫等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涵盖康复(核心)、针对伴随症状的药物及符合指征的手术,康复护理需个性化计划、防意外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早期干预重要、孕期女性要预防、伴癫痫患儿需规范用药等。
一、脑瘫的定义与病因
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其病因涵盖产前、产时及产后因素: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产时因素常见胎儿窒息、早产等;产后因素涉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出现抬头、翻身、坐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还可能存在不自主运动,如手足徐动、震颤等。
2.姿势异常:常呈现异常的体位姿势,如尖足、剪刀步、脊柱侧弯等,在卧位、坐位、站立位等不同体位下均可能出现异常姿势。
3.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视力听力障碍等,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癫痫的发作形式多样。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孕期情况、围生期病史、出生后生长发育史等。
2.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肌力、肌张力、反射、运动发育里程碑达成情况等。
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帮助明确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头颅超声检查可用于新生儿早期脑部病变的筛查。
四、治疗方式
1.康复治疗:是脑瘫治疗的核心,包括物理治疗(如Bobath技术、PNF技术等,用于改善肌肉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发育)、作业治疗(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治疗(针对语言障碍进行训练)等,需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2.药物治疗:针对伴随症状进行药物干预,如出现癫痫发作时,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对于肌张力异常明显者,可能会使用肌肉松弛剂等,但需遵循临床规范。
3.手术治疗:对于经规范康复治疗效果不佳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以改善肌肉痉挛等情况。
五、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需注重个性化,为患儿制定长期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监督实施。日常护理中要注意防止患儿发生意外伤害,如保持环境安全、协助进行体位转换等;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要多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应积极配合康复机构进行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密切观察患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2.孕期女性:孕期应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的危险因素,降低胎儿患脑瘫的风险。
3.伴有癫痫的患儿: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癫痫发作情况,避免患儿处于危险环境中,如水边、高处等,防止癫痫发作时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