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软化的综合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关表现,诊断依靠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分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等情况,预防需控制基础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病患者、儿童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80%。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动脉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栓塞,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
3.小动脉闭塞: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等病变致血管闭塞,如腔隙性脑梗死多由此类病因引起。
三、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可伴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常见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筛查常用方法。
头颅MRI: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梗死灶,对早期、小病灶及后颅窝病变检测更敏感。
2.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血流情况,脑血管造影(DSA)能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及程度。
五、治疗
1.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符合指征时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药物溶栓,尽快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包括机械取栓等,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
抗血小板聚集:如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神经保护剂:可选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2.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支持治疗,调控血压等。
六、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可更低);管理高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规范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
2.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脑梗死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血压骤升或骤降易加重脑缺血或导致再灌注损伤;日常活动需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
2.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需规范抗凝治疗,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防止因血糖异常加重脑血管病变;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
3.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需排查病因,护理上要注重神经功能监测,如观察患儿肢体活动、意识状态等变化,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