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症状因梗塞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一般症状有发病前可能有TIA病史及发病时的多种表现,不同血管闭塞有相应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包括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脑循环、外科及康复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并考虑各自特点。
一、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因梗塞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等,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发病时常见症状有突发的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尤其是单侧;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听不懂别人说话等;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可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头晕、头痛,头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头痛较剧烈;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不同血管闭塞的症状特点
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近端阻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可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无力、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
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等。
椎-基底动脉闭塞:常见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四肢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二、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超早期溶栓治疗:发病后尽快恢复血流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需在发病4.5小时内应用,可使血管再通,改善预后,但有一定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病后如果无禁忌证应尽早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预后。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能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脑血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缺血半暗带的损伤。
外科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训练等)、言语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康复潜力相对较大,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老年患者则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指标在合适范围,以保障康复训练的安全和效果。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脑梗塞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病因的治疗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孕妇发生脑梗塞时,治疗要权衡母婴双方的情况,在保障孕妇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脑梗塞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治疗方案要更加谨慎,同时康复治疗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