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昏迷因脑部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神经功能常见病因有大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过GCS评估昏迷程度有肢体运动障碍等伴随症状辅助检查有头部CT和MRI急性期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康复护理要点有体位管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病因机制
脑梗塞后导致昏迷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阻塞,使得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影响神经功能。常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这些因素导致脑血流中断,引发脑组织损伤,累及与意识维持相关的神经结构(如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从而引起昏迷。
二、临床表现与评估
(一)昏迷程度评估
可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评估昏迷程度,该评分从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三方面进行评分,总分3-15分,分数越低昏迷程度越重。例如,总分3-8分属于重度昏迷,9-12分属于中度昏迷,13-15分属于轻度意识障碍但可能已存在潜在昏迷风险。
(二)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吞咽困难、二便失禁等表现,还可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的异常波动。
三、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发病早期可快速识别脑梗塞病灶,能发现早期缺血改变、出血转化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头部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对于精准评估脑梗塞的部位、范围等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治疗
1.改善脑循环:可使用溶栓药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血流药物等,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
2.控制脑水肿: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3.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呼吸功能障碍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五、康复护理要点
(一)体位管理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肢体挛缩等并发症。
(二)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鼻饲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三)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定期吸痰,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等,促进痰液排出。
2.深静脉血栓:定时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脑梗塞后昏迷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患者损伤。
(二)儿童患者(若涉及)
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导致昏迷,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药物选择上要严格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器官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案,护理时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确保护理操作的温和与精准。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脑梗塞后昏迷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在合理范围,以减少脑梗塞复发风险及利于昏迷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量基础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基础病的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