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需从多方面进行应对,包括寻找并避免过敏原、科学皮肤护理、规范药物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要详细记录生活细节、检测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保持皮肤清洁适度、选合适护肤品;按阶段选外用药物、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饮食避刺激过敏物、规律作息、减少外界刺激。
一、寻找并避免过敏原
1.详细记录生活细节:过敏性皮炎患者要仔细记录日常饮食、接触的物品、所处环境等,比如吃了新的食物、使用了新的护肤品、去过新的环境等,通过这些记录来排查可能的过敏原。例如,有的患者在食用海鲜后皮炎症状加重,那么海鲜就可能是过敏原之一。
2.进行过敏原检测: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来明确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就会在15分钟左右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从而确定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体内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帮助找到过敏原。一旦明确过敏原,就要尽量避免接触。比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寝具等。
二、皮肤护理要科学
1.保持皮肤清洁适度:每天用温水清洗患处,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2-36℃为宜,清洗时间也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过度清洗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皮炎症状;而清洁不彻底又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加重炎症。例如,对于婴幼儿过敏性皮炎患者,更要注意清洗的温和性,动作要轻柔。
2.选择合适的护肤品:使用温和、无刺激、不含香料和防腐剂的护肤品。比如可以选择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护肤品来修复皮肤屏障。在选择护肤品时,要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对于敏感肌肤的人群,如本身皮肤角质层较薄的人,更要谨慎选择护肤品。
三、药物治疗规范
1.外用药物选择:根据皮炎的不同阶段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以用3%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亚急性期可选用氧化锌糊剂等;慢性期皮肤增厚时,可选用尿素软膏等角质松解剂。
2.口服药物辅助:如果瘙痒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用药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过敏性皮炎的恢复有帮助。对于儿童来说,充足的睡眠更是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的重要保障。
3.减少外界刺激:避免搔抓患处,搔抓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导致感染加重病情。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在季节变化时,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