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经鼻内镜、CT等检查评估鼻中隔情况及排除鼻腔急性炎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儿童需注意鼻腔鼻窦发育、女性避月经周期,基础病患者需控制病情;麻醉分局部适成年病情轻能配合者、全身适儿童等;手术操作包括做切口分离黏膜瓣、去除弯曲组织、复位缝合黏膜瓣;不同人群中儿童手术需谨慎精细术后观察,女性避经期并关注激素心理,特殊病史患者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术后管理基础病及观察手术部位。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1.检查评估:患者需接受鼻内镜检查以直观观察鼻中隔形态,同时进行鼻部CT等影像学检查,精确评估鼻中隔弯曲的部位、程度及范围,明确是否存在鼻腔其他病变等情况,以此确定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细节。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其鼻腔及鼻窦的发育情况,避免因手术对儿童鼻腔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女性患者需避开月经周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
2.禁忌排除:需排除鼻腔急性炎症、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二、麻醉选择
1.局部麻醉: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配合手术的成年患者。通过在鼻腔黏膜局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滞神经传导,使手术区域痛觉减退,但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便于手术中能根据医生指令配合操作。对于儿童患者,局部麻醉配合难度较大,一般较少单独采用局部麻醉。
2.全身麻醉:适用于儿童患者、病情复杂难以配合局部麻醉的患者或对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全身麻醉可使患者在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但需严格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以保证麻醉安全。
三、手术操作步骤
1.切口与黏膜瓣分离:以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为例,通常在一侧鼻腔做切口,一般选择在鼻中隔一侧的前庭皮肤与黏膜交界处,沿软骨膜或骨膜下进行分离,形成足够大的黏膜瓣,充分暴露鼻中隔的软骨和骨部结构。分离过程中需轻柔操作,避免过度损伤黏膜及周围组织,尤其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减少对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
2.去除弯曲组织:根据鼻中隔弯曲的具体情况,去除弯曲的软骨、骨质等组织。若为软骨部弯曲,可使用软骨剪等器械修剪多余的软骨;若为骨部弯曲,需用骨凿、咬骨钳等去除部分骨质,矫正鼻中隔的弯曲形态,恢复鼻腔的正常通气结构。操作过程中要精准去除组织,同时尽量保留正常的鼻中隔结构,以维持鼻腔的生理功能。
3.黏膜瓣复位缝合:将分离的黏膜瓣复位,覆盖在矫正后的鼻中隔创面,并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使黏膜瓣贴合良好,促进创面愈合。缝合时要注意缝合的松紧度适宜,避免过紧导致黏膜缺血坏死或过松引起出血等情况。
四、不同人群因素考量
1.儿童患者:由于儿童鼻腔、鼻窦处于不断发育阶段,手术时需格外谨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尽量选择对鼻腔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操作要更加精细轻柔,术后需密切观察鼻腔恢复情况,加强鼻腔护理,预防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2.女性患者:除避开月经周期外,还需考虑激素水平对手术恢复的可能影响,术后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和护理指导。
3.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在相对稳定范围,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时注意观察鼻腔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预防因基础疾病导致的术后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