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从病史采集(询问年龄、既往病史等)、临床表现观察(关注出血表现及基础疾病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病因相关检查等)及鉴别诊断(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入手,综合各方面情况明确患儿是否患病及继发病因。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相关病因,例如婴儿期可能与感染、先天性感染等相关,年长儿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需要详细询问患儿的年龄,因为不同年龄对应的常见病因不同,有助于缩小诊断范围。
病史:要询问患儿既往病史,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史,如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细菌感染等;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是否有近期用药史,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氯霉素等)、抗癫痫药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二、临床表现观察
出血表现:观察患儿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出血症状可能相对较明显,皮肤瘀点可分布于全身各处,严重时可能出现内脏出血等情况,但相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所以出血表现需结合基础疾病综合判断。
基础疾病相关表现:如果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会有发热、关节痛、面部红斑等表现;如果是继发于感染,可能有感染相关的发热、咳嗽、腹泻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会降低,一般低于100×10?/L。但需注意,某些生理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也可能有波动,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大小等,了解血小板有无异常形态改变,有助于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形态可能在基础疾病影响下有相应改变。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象,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一般来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象特点是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等表现,但不同的继发原因可能有不同的骨髓象特征。例如,继发于感染的血小板减少,骨髓象可能在感染控制后逐渐恢复正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骨髓象可能有相应的自身免疫性相关改变。
骨髓活检:必要时进行骨髓活检,进一步了解骨髓的造血微环境等情况,辅助诊断。
病因相关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如果怀疑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需要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若自身抗体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
感染相关检查:如果考虑是感染继发的血小板减少,需要进行相应的感染病原学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检测相关病毒的核酸、抗体等)、细菌学培养等,以明确感染病原体。
四、鉴别诊断
需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明确的基础疾病,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可寻。同时,还需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除了血小板减少外,常有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表现,骨髓象表现为三系造血细胞增生减低等。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步骤,综合判断小儿是否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明确其继发的病因。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