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症状等、体格检查观察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穿刺、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及MRI等,同时要关注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综合多方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分型分期并指导治疗。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是否有骨痛(常见于腰骶部、胸廓、肋骨等部位)、贫血相关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等)、感染情况、肾功能异常表现(如水肿、尿量改变等)以及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同时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方向。
二、体格检查
1.骨骼检查:检查是否有骨骼压痛、病理性骨折等情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常可出现骨骼相关异常表现。
2.贫血相关体征:观察患者面色、结膜等是否有苍白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
3.感染相关表现:查看是否有发热、局部感染灶等,了解患者免疫功能受影响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多数患者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少。
2.血生化
血钙:约1/3患者有高钙血症,血钙升高与肿瘤细胞释放骨钙、破坏骨组织等有关。
肾功能: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异常表现,因为过多的轻链蛋白从肾脏排泄可导致肾小管损伤等。
乳酸脱氢酶:部分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等情况。
白蛋白: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与患者营养状况及疾病消耗等有关。
3.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特征,骨髓穿刺涂片可见形态异常的浆细胞,其比例通常大于10%。
免疫表型分析等进一步明确浆细胞的相关特征,有助于确诊及鉴别诊断。
4.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
血清蛋白电泳可发现M蛋白峰,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血清学特征之一。
免疫固定电泳能进一步确定M蛋白的类型,如IgG型、IgA型等,对疾病的分型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常见骨骼病变表现为穿凿样溶骨性损害,好发于颅骨、骨盆、脊柱、肋骨等部位,X线片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
也可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表现,对于评估骨骼受累情况有一定价值。
2.CT及MRI检查
CT检查对于发现较小的骨骼病变、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一定优势。
MRI检查在发现骨髓病变方面较X线和CT更为敏感,能更早发现骨髓中的异常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多发性骨髓瘤较为罕见,诊断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剂量等问题,同时骨髓穿刺等操作需更加轻柔规范,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生理特点。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要结合老年患者骨骼退变等生理性改变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3.女性患者: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女性患者的生理周期等对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同时在沟通病情时要充分考虑女性患者的心理特点等因素。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来明确是否患有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进行准确的病情分型、分期等,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