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色病变,主要症状有外阴瘙痒(最主要,间歇性、夜间重,致皮肤抓痕破溃等)、外阴皮肤色素改变(颜色形态改变)、外阴烧灼感及疼痛(排尿后加重等);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失调、局部微循环障碍等有关,病理上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真皮层结缔组织增生等,各年龄段、女性群体易发病,长期不注意外阴卫生等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
外阴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多难以忍受。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间歇性发作,夜间瘙痒症状往往更为明显,患者会不自觉地搔抓,从而导致外阴皮肤出现抓痕、破溃等表现。这种瘙痒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但一般以生育年龄女性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局部卫生、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外阴皮肤色素改变:病变区皮肤颜色出现变化,可呈白色、灰白色、粉红色等,皮肤质地也会发生改变,可能变得粗糙、增厚、变硬、皲裂,有时还会出现脱皮等情况。例如,病变初期可能只是局部皮肤颜色稍白,随着病情进展,皮肤会逐渐增厚,触感像皮革一样,严重时皮肤弹性降低,影响外阴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皮肤改变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皮肤增厚等改变相对更明显,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皮肤萎缩等情况。
外阴烧灼感及疼痛:部分患者会感觉外阴有烧灼感,尤其是在排尿后,尿液刺激病变皮肤时疼痛会加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行走和坐姿等活动。这种疼痛与局部皮肤的病变程度相关,病变越严重,疼痛可能越明显,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还可能影响性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
外阴营养不良是怎么回事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其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是一个方面,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参与其中,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可能影响外阴皮肤的营养状况和代谢,从而导致病变的发生。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当外阴局部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时,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使得皮肤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病理生理过程:外阴营养不良主要是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了病理改变。病变部位的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表皮层增厚或变薄。同时,真皮层内的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例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不同类型的外阴营养不良病理表现略有不同,如增生型外阴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表皮过度角化和棘细胞层增生,硬化苔藓型外阴营养不良则以表皮萎缩、真皮浅层水肿、胶原纤维变性等为主要病理改变。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春期前女孩、生育年龄女性和绝经后女性都有各自的发病特点,青春期前女孩发病可能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生育年龄女性可能与激素、局部刺激等因素相关,绝经后女性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进一步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性别方面,仅发生在女性群体;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注意外阴局部卫生、穿着不透气的内裤等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更容易出现外阴营养不良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