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的形成因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多方面。生理性因素有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可随生理周期自行消退;病理性因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冠囊肿、炎症性囊肿等;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生活方式、遗传、药物等,内分泌紊乱、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倾向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增加卵巢囊肿发生风险。
一、生理性因素
(一)卵泡囊肿
女性每个月经周期都会有卵泡发育,一般优势卵泡发育成熟后排卵,如果卵泡没有破裂排卵,持续增大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这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与正常的生殖周期相关,通常无特殊不适,多数可自行消失。
(二)黄体囊肿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且腔内有较多积液,就会形成黄体囊肿。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容易出现,一般也可随月经周期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囊内为暗褐色黏稠状液体,似巧克力。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育龄期有生育史或未生育但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高危因素的女性。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有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表现,囊肿大小不一。
(二)浆液性囊腺瘤
1.发病机制
是一种常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由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发生,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可能与卵巢的慢性炎症、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育龄女性。
2.特点
多为单侧,囊肿大小不等,囊壁薄,囊内为清亮浆液。
(三)黏液性囊腺瘤
1.发病机制
也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由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而来。病因可能与卵巢的慢性炎症等有关,常见于30-50岁女性。
2.特点
多为单侧,体积常较大,囊内为黏液性液体,囊壁较厚。
(四)卵巢冠囊肿
1.发病机制
起源于中肾管或副中肾管残余组织,多为良性。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余组织的分化异常等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以生育年龄女性多见。
2.特点
一般无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囊肿多位于输卵管与卵巢之间的阔韧带内。
(五)炎症性囊肿
1.发病机制
盆腔炎症累及卵巢,使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炎性渗出形成囊肿,多与盆腔的急慢性炎症有关,如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等,常见于有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
2.临床表现
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发热等炎症相关症状,囊肿边界多不清。
三、其他因素
(一)内分泌因素
长期的内分泌紊乱,如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囊肿形成。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内分泌失调,易出现卵巢囊肿样改变。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内分泌调节失衡,可能促使囊肿形成。
(三)遗传因素
某些卵巢囊肿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有家族中有卵巢囊肿患者,个体发生卵巢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部分遗传性卵巢肿瘤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卵巢囊肿尤其是某些恶性潜能囊肿的发生风险。
(四)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影响体内的激素平衡,从而诱发卵巢囊肿。例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等,可能改变卵巢的激素环境,导致囊肿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