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周围动脉疾病与高黏滞血症、骨髓微环境改变及异常蛋白沉积等发病机制相关,临床表现有肢体缺血、皮肤及组织营养障碍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学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及周围动脉疾病的对症处理,需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综合处理。
发病机制方面
高黏滞血症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存在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使血液黏滞度增高。高黏滞的血液会影响外周动脉的血流状态,导致动脉血流受阻,影响组织的血液灌注。例如,研究发现高黏滞血症会使血管内红细胞聚集,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增加周围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
骨髓微环境改变与异常蛋白沉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骨髓微环境被破坏。同时,异常的免疫球蛋白等蛋白可能沉积在周围动脉的血管壁上,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这些异常蛋白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使动脉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引发周围动脉疾病。
临床表现方面
肢体缺血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怕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肢体也会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机体机能下降,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为激素等因素影响,对周围动脉疾病的表现也会有一定影响。
皮肤及组织营养障碍:长期周围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毛发脱落等表现。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溃疡、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习惯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加重血管收缩,加重周围动脉缺血情况,所以有吸烟史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周围动脉疾病患者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评估动脉血流情况、血管狭窄程度等;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周围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范围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耐受性和操作方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血液学检查:需要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指标,如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同时结合周围动脉疾病相关的指标,如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等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案,控制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减少异常蛋白的产生,从根源上改善高黏滞血症等影响周围动脉的因素。例如,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围动脉疾病的对症处理:对于肢体缺血症状,可采用改善循环的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对于所有患者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合并周围动脉疾病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戒烟可以显著改善血管痉挛等情况,利于病情控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儿童患者则需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等。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周围动脉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综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