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病因有病毒感染、面部受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等,中枢性仅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且伴原发病相应表现,诊断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头部影像学,周围性早期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并配合物理、康复训练,中枢性针对原发病治疗加面部康复训练,儿童慎选药物优先非药物干预,老人加强眼部护理关注基础病,孕妇权衡药物影响选合适方式,患者需注意面部保暖、规律作息、营养均衡及坚持康复训练。
一、面瘫的定义与分类
面瘫是因各种原因导致面部神经受损,引起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症,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发;周围性面瘫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面部受凉等。
二、病因与临床表现
(一)病因
1.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面神经,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面瘫。2.受凉:面部受冷风直吹等导致局部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引发周围性面瘫。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累及面部神经传导通路可致中枢性面瘫。
(二)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中枢性面瘫一般仅表现为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额纹存在,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三、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受凉、感染史等)、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合头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鉴别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头部影像学可帮助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四、治疗要点
(一)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神经水肿,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针对病毒感染。2.物理治疗:超短波、低中频电疗等物理因子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康复训练:发病1周后可开始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练习,逐步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二)中枢性面瘫治疗
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病需改善脑循环、控制颅内压等,同时配合面部康复训练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面瘫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因儿童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及时干预以保障面部功能正常发育。
(二)老年人
老年人面瘫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眼部护理,因眼裂闭合不全易致眼部感染,可使用眼罩等保护眼睛;同时需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治疗的影响,治疗方案需兼顾原发病控制与面瘫恢复。
(三)孕妇
孕妇面瘫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物理治疗为主,药物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同时需做好心理疏导,因妊娠期间患病可能给孕妇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六、生活方式建议
面瘫患者应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再次受凉;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谷类、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神经修复;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促进面部功能最大程度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