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生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相关,分遗传和获得性因素,遗传约10%患者有vWF-cp基因遗传突变,获得性包括自身免疫性因素(多数获性患者存抗vWF-cp自身抗体)及其他因素(感染、药物、妊娠等),发病机制为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异常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致微血管病性溶血,大量血小板在微血管内消耗致血小板减少出现出血表现。
一、病因
目前认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
遗传性因素:约10%的TTP患者存在vWF-cp基因的遗传突变,导致vWF-cp合成减少或功能异常。这种遗传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存在相关发病情况,若家族中有TTP患者,儿童等相关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发病易感性。
获得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在大多数获得性TTP患者中,体内存在抗vWF-cp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抑制vWF-cp的活性,常见于成人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等人群,自身免疫功能的异常波动可能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并发TTP,就是因为自身免疫机制紊乱产生了针对vWF-cp的抗体。
其他因素:一些感染因素可能与TTP的发病有关,如细菌、病毒感染等。感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vWF-cp的表达与活性,从而诱发TTP。此外,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等)、妊娠等情况也可能与TTP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妊娠期间女性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机体的凝血和抗凝平衡,增加TTP的发病风险。
二、发病机制
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异常聚集:由于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正常裂解超大分子vWF多聚体(UL-vWF)。UL-vWF会大量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血栓在微血管内广泛形成,堵塞微血管,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在儿童患者中,若存在遗传性vWF-cp缺乏,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UL-vWF的异常聚集情况,随着生长发育,微血管内不断形成血小板血栓,逐渐出现TTP相关的临床表现,如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等。
对于获得性TTP患者,自身抗体抑制vWF-cp活性后,同样会使UL-vWF不能被正常裂解,进而发生异常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在成人患者中,这种机制导致的血小板血栓形成会引起肾脏、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的微血管堵塞,出现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表现,如肾功能不全、头痛、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
2.微血管病性溶血:微血管内的血小板血栓使微血管腔变窄,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破碎,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患者外周血中可见畸形红细胞(如盔形红细胞、三角形红细胞等)。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这种溶血现象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贫血会影响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3.血小板减少:大量血小板在微血管内被消耗,同时骨髓巨核细胞虽然代偿性增生,但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紫癜、瘀斑等出血表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出血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活动较多,可能更容易出现皮肤瘀斑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