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在皮肤科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免疫性多因自身免疫机制异常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发病与病毒感染、遗传等相关,表现为皮肤黏膜散在瘀点瘀斑等,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等,轻可观察重用激素等,儿童需防颅内出血;过敏性紫癜由感染、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刺激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紫癜伴腹痛、关节痛等,血常规等有相应特点,需避过敏原用抗组胺等,儿童注意饮食等,成人关注基础病及潜在感染灶等。
一、紫癜皮肤科分类及特点
紫癜在皮肤科主要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因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散在瘀点、瘀斑,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过敏性紫癜则常由感染、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刺激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的紫癜,可伴随腹痛、关节痛等症状。
二、病因分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减少,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EB病毒等)、遗传因素等相关,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史。
过敏性紫癜:与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抗生素等)等过敏原接触有关,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三、临床表现差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瘀点瘀斑多为针尖至米粒大小,分布无特定规律,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大片瘀斑,黏膜出血常见于鼻腔、牙龈,严重者可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等。
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多见于双下肢伸侧、臀部,对称分布,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部分患者伴腹痛,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隐痛、绞痛,可伴恶心、呕吐,关节受累时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多见于膝、踝等大关节。
四、诊断方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需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过敏性紫癜: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增高,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多呈阳性,尿常规可发现血尿、蛋白尿等,结合典型皮肤紫癜表现及伴随症状可诊断,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原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度血小板减少无明显出血倾向者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病情较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抑制免疫反应,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考虑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剂量调整。
过敏性紫癜:首先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减轻过敏症状,病情较重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抗炎,伴腹痛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关节痛者对症处理,儿童患者在治疗中需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紫癜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警惕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护理上要避免剧烈活动;过敏性紫癜儿童要注意饮食管理,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密切观察关节及腹部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成人患者: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用药时需权衡药物相互作用;过敏性紫癜成人要注意排查潜在感染灶,规范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尿常规等指标,评估肾脏受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