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针对耳部及全身性疾病分别处理)、药物治疗(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代谢药物)、掩蔽治疗(用相近频率掩蔽信号掩盖耳鸣)、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松弛疗法),儿童耳鸣要排查异物等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耳鸣要综合全身状况、注意用药相互作用及考虑身体耐受性。
一、病因治疗
针对耳部疾病:如果是由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引起的耳鸣,需积极治疗中耳炎。例如分泌性中耳炎,可根据情况采取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等治疗措施来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从而缓解耳鸣。对于外耳道耵聍栓塞导致的耳鸣,将耵聍取出后耳鸣往往能得到缓解。
针对全身性疾病:若是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发的耳鸣,需要对这些全身性疾病进行规范治疗。比如高血压患者,要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低于130/60mmHg),随着血压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的耳鸣症状可能会减轻。
二、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银杏叶制剂等,这类药物可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对耳鸣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耳组织的血氧含量,改善内耳的代谢,对部分耳鸣患者有效。
改善内耳代谢药物:如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可以参与神经元的合成代谢,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对于因神经病变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甲钴胺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缓解耳鸣症状。
三、掩蔽治疗
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声音频率相近的掩蔽信号,来掩盖耳鸣。例如对于高频耳鸣的患者,使用频率在2-10kHz的掩蔽声进行掩蔽。通过长期的掩蔽治疗,可使患者逐渐适应和习惯掩蔽声,从而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四、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不良认知和应对方式。比如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耳鸣而过度焦虑、抑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让患者认识到耳鸣虽然困扰人,但并非不可治疗,并且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来应对耳鸣带来的焦虑情绪。例如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每天进行多次,可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因耳鸣产生的紧张情绪。
松弛疗法: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方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是让患者依次紧张和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渐到腿部、腹部、胸部、手部、脸部等,通过这种方式使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减轻身体的紧张感,进而缓解因耳鸣带来的身心不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耳鸣时,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外耳道异物、先天性中耳畸形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是否频繁抓耳等。在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如果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儿童耳鸣,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鼓膜按摩等简单的物理治疗方法来改善中耳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耳鸣可能与年龄相关的听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耳鸣,在使用降压药和治疗耳鸣的药物时,要咨询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人在进行掩蔽治疗等干预措施时,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逐步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