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由脑部血管病变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脑梗塞起病较缓,有相应症状,影像学上脑梗塞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更敏感,治疗在溶栓窗内可溶栓,否则抗血小板等;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伴头痛呕吐等,CT见高密度灶,治疗依出血量,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同脑梗塞但出血性不能用加重出血药物,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病患者治疗有差异。
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等,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如脑出血,血液在脑内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表现
脑梗塞:症状相对较缓起病,可能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拿东西掉落,说话不清,只能说出简单字词等情况。不同血管供应区域的脑梗塞会有相应特定表现,如供应基底节区的血管梗塞可导致三偏症状(偏身感觉障碍、偏身运动障碍、偏盲)。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相对较缓,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常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因为脑出血会使颅内压升高。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了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瘫痪等,还可能有明显的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而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严重时可昏迷。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青壮年脑卒中可能与特定病因相关,如血管畸形等,表现可能更具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
脑梗塞:在头部CT检查中,早期(24-48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更敏感,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例如,在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清晰显示高信号的梗死灶。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在头部CT上表现为高密度病灶,而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塞在CT上早期可能不明显,MRI更有优势。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影像学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相关脑卒中,影像学表现可能需要结合妊娠生理状态综合判断。有高血压病史等的患者,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血管病变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治疗原则
脑梗塞: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如果错过溶栓时机,则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为主。例如,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丁苯酞改善脑循环等。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不同治疗,如出血量小可保守治疗,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出血量较大则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如上述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但要注意出血性脑卒中不能使用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及耐受性等,儿童脑卒中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有关,治疗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剂量需要调整。女性脑卒中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治疗更要权衡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在治疗中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