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后遗症康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早期良肢位摆放防关节挛缩畸形,病情稳定后先被动运动再过渡到主动运动并依不同人群调整;语言功能训练针对语言障碍者分发音、词汇、语句训练且儿童需具趣味性;药物辅助有改善脑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使用遵医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进食训练从流质过渡并注意速度,穿衣训练选宽松衣物教穿脱;心理干预因患者易有不良情绪需家属关心陪伴,严重者需心理医生疏导且依不同年龄患者特点进行。
肢体功能训练: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的脑溢血后遗症患者,早期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被动运动,由治疗师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每日多次,每次15-20分钟;随后过渡到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自己尝试进行肢体的屈伸、抬举等动作,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例如,让患者练习坐起、站立、行走等,行走训练可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进度应有所调整,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根据自身病史情况,在医生评估后确定合适的训练方案。
语言功能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如让患者练习发单音,如“啊”“哦”等,从简单的音开始,逐渐过渡到发双音、多音;词汇训练,让患者学习和回忆常用词汇,进行词汇的复述和运用;语句训练,引导患者进行简单语句的表达,如“我吃饭”等,然后逐步练习复杂语句。对于儿童患者,语言康复训练方式需更具趣味性,以吸引其注意力,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药物辅助
改善脑循环药物: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这类药物有助于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脑缺血状态,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血液环境,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用药需谨慎,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但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剂量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食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进食训练,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先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和正常饮食。训练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动作,可让患者练习用勺子舀取食物送入口中,注意进食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呛咳。不同年龄的患者进食训练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家长耐心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穿衣训练:教导患者进行穿衣训练,对于上肢活动不便的患者,可先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训练患者如何穿脱上衣、裤子等,如先让患者练习将手臂伸进衣袖,然后系扣子等动作,逐步提高患者的穿衣自理能力。
心理干预
脑溢血后遗症患者往往会因为身体功能的障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陪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训练。对于情绪较为严重低落的患者,可能需要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康复的信心。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适和对未来的担忧产生恐惧心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引导;老年患者可能因为长期患病产生悲观情绪,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