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呼吸道通畅等调控血压分情况谨慎调控溶栓用阿替普酶等有时间窗及适应证禁忌证抗血小板用阿司匹林等无禁忌尽早用抗凝适用于心源性栓塞等需评估出血风险神经保护用依达拉奉等康复早期开始根据不同年龄制定方案二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如控血压血糖血脂劝导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一、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等。对于脑梗塞患者,要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支持。例如,若患者有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气道管理。
调控血压:脑梗塞急性期血压的管理需要谨慎。一般来说,当收缩压大于22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时,可考虑谨慎降压;当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05mmHg时,在准备溶栓的情况下,可适当降压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60/90mmHg左右;而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可先观察,暂不急于降压。不同年龄、基础血压情况的患者血压调控目标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温和的血压调控策略。
二、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一般要求在发病4.5小时内(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能适当延长时间窗)静脉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其原理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近期有颅内出血、严重高血压等情况是禁忌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溶栓的风险和获益需要综合评估,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在满足溶栓条件时也可考虑溶栓,但要更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出血等并发症。
三、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发病后尽早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
四、抗凝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某些脑梗塞患者,如心源性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的适应证较严格,需要评估出血风险等。例如,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但在使用抗凝药物前需要评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不同年龄的患者抗凝治疗的监测和剂量调整有所不同。
五、神经保护治疗
药物举例:可使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时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等情况,比如儿童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其药物代谢系统与成人不同。
六、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脑梗塞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治疗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体力和耐受性,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七、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脑梗塞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药物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情况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的具体措施和目标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在血糖控制目标上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同时,要劝导患者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