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治疗需控制感染,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支持,还要缓解症状;分泌性中耳炎要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如咽鼓管吹张、治疗原发病,用黏液促排剂药物治疗;预防复发要增强免疫力,通过饮食运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擤鼻,定期随访以达除根目的。
一、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1.感染控制
抗生素应用: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如考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常见的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药物。一般来说,若患儿有剧烈耳痛、发热等较严重感染表现,医生会权衡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细菌感染,从根源上治疗中耳炎,防止病情迁延。
抗病毒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部分病毒感染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缓解症状
止痛:对于耳痛明显的患儿,可适当采取一些措施缓解疼痛,如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等,若疼痛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考虑使用合适的止痛方法,但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
退热:当患儿伴有发热时,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部位帮助散热,但如果体温过高或有其他不适,医生会综合判断处理。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1.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咽鼓管吹张:可采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咽鼓管通气,比如对于较大儿童,可教导正确的捏鼻鼓气法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情况,从根源上解决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问题。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发病,如腺样体肥大等。如果腺样体肥大严重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不愈,可能需要考虑腺样体切除等治疗,从根本上解决病因,达到除根的目的。
2.药物治疗
黏液促排剂:使用黏液促排剂等药物,促进中耳分泌物排出,改善中耳内环境,有助于中耳炎的治愈,防止病情反复。
三、预防复发以达到除根目的
1.增强免疫力
饮食:保证小孩摄入均衡营养,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食物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中耳炎复发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小孩饮食需求不同,婴儿期以母乳或合适的配方奶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添加辅食,要注意营养的全面性。
运动:鼓励小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如年龄较小的婴儿可适当进行被动运动,大一些的儿童可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中耳炎的发病几率。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孩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周围有人患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要尽量让小孩远离,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累及中耳,引发中耳炎。
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小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途径,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预防中耳炎复发。
3.正确擤鼻
教导小孩正确的擤鼻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该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这样可以防止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减少中耳炎复发的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帮助其正确擤鼻。
4.定期随访
对于曾患中耳炎的小孩,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小孩耳部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的迹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中耳炎得到彻底治疗,达到除根的目的。特别是有分泌性中耳炎或易复发中耳炎的小孩,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