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全身症状儿童明显严重有发热等,局部有耳痛、听力减退耳鸣、耳漏,治疗用抗生素等全身对症及局部依鼓膜穿孔前后处理;慢性有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局部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要注重护理,成人要维护免疫力,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病。
一、中耳炎的症状
(一)急性中耳炎
1.全身症状:儿童较为明显且严重,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畏寒、倦怠、食欲减退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成人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发热。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感染的反应更强烈有关。
2.局部症状
耳痛:突然发生的耳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搏动性。儿童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用手抓耳,这是因为儿童耳部神经相对敏感且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通过抓耳等行为来表达耳部不适。成人则可明确诉说耳痛。
听力减退及耳鸣:发病前可能有听力减退、耳闷,随后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可随体位变动而有所改善。这是由于中耳腔积液等原因影响了声音的传导。
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会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性分泌物,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二)慢性中耳炎
1.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胆脂瘤形成,脓液可伴有恶臭。这是因为中耳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腺体分泌增加且存在感染。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鼓膜穿孔大小、听骨链受损等情况有关。长期的中耳炎症会影响听骨链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听力逐渐下降。
3.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
二、中耳炎的治疗
(一)急性中耳炎
1.全身治疗
抗生素: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儿童的耐受性;成人则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目的是控制感染,防止炎症进一步发展。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剂型,避免过量使用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局部治疗
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因为酚甘油对鼓膜有刺激作用。
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清洗外耳道是为了清除脓液,保持外耳道清洁,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二)慢性中耳炎
1.局部治疗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保持中耳引流通畅。对于有肉芽或息肉者,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激素混合制剂,如复方地塞米松滴耳液等,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病变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改善听力。例如,鼓膜修补术适用于鼓膜穿孔且有听力下降的患者,通过修补鼓膜恢复鼓膜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听力。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中耳炎时要更加注重护理,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引发中耳炎的疾病。成人则要注意自身免疫力的维护,避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如吸烟环境等,吸烟会刺激中耳黏膜,加重炎症。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中耳炎更容易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