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可由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因素引起。口腔局部因素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不良修复体、吸烟、口腔卫生不良等;全身性疾病因素有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等)、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他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肝病等),它们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口臭。
牙周病:牙龈炎、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内会有大量菌斑、牙石堆积,细菌滋生繁殖,产生炎症,进而产生脓性分泌物,伴有异味。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中厌氧菌数量明显增多,这些厌氧菌代谢产生硫化氢、甲硫醇等具有臭味的气体成分。
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溃疡,溃疡面会有炎性渗出和坏死组织,细菌定植繁殖,产生异味。天疱疮等某些复杂的口腔黏膜病,也可能因局部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口臭。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与口腔组织贴合不紧密,容易积存食物残渣,清洁困难,细菌滋生引发口臭。比如,活动假牙如果清洁不彻底,残留的食物在口腔内温暖湿润的环境下被细菌分解,产生异味。
吸烟:烟草中的化学成分在口腔内被氧化分解,会留下特殊的臭味,长期吸烟还会使口腔黏膜变黄,加重口臭情况。研究表明,吸烟者口腔中的挥发性硫化物水平高于非吸烟者,吸烟还会影响唾液分泌,唾液有清洁口腔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会导致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更容易产生口臭。
口腔卫生不良: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使食物残渣长期滞留于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异味。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习惯不佳,更容易出现食物残渣堆积,引发口臭,因为儿童往往不能很好地自主清洁口腔,而且喜欢吃甜食等易残留的食物。
全身性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胃溃疡: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发酵产生异味,可通过反流至口腔引起口臭。有研究显示,患有胃炎、胃溃疡的患者中,约一定比例存在口臭问题,其胃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口臭相关,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等物质,分解尿素产生氨等有异味的物质。
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气,向上反流至口腔导致口臭。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的口臭,因为老年人的胃肠蠕动能力下降,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便秘:肠道内粪便堆积,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再通过呼吸排出,产生口臭。长期便秘的人,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分解粪便中的物质产生异味,这些异味可通过呼吸道呼出。
呼吸系统疾病
鼻窦炎:鼻窦内的脓性分泌物可倒流至口腔,引起口臭。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腔被细菌感染后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经后鼻孔流到口腔,其中的细菌和炎性物质会导致口臭。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口腔异味的发生率较高。
支气管炎、肺炎:下呼吸道感染时,呼吸道内的脓性痰液等分泌物可能带有异味,经口腔呼出。肺部感染时,炎症部位产生的分泌物中含有细菌等,其代谢产物会导致口腔异味,尤其是一些重症肺炎患者,口腔异味可能较为明显。
其他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体内酮体生成增加,可出现丙酮味的口臭,即烂苹果味。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例如,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口腔中会有明显的丙酮气味。
肝病:严重肝病患者会出现肝臭味,这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体内的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不能正常代谢,在口腔中散发特殊气味。肝衰竭患者的肝臭味发生率较高,是病情严重的一个表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