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关注异常症状表现(如不同年龄性别骨痛、贫血表现及与不良生活方式关联)、血液学检查(血常规初步怀疑贫血、血清蛋白电泳发现异常M蛋白峰)、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大量异常浆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见溶骨性损害、MRI更敏感发现早期病变)来诊断,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关注异常症状表现
1.骨痛相关情况: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发性骨髓瘤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疼痛部位常见于腰骶部、胸廓、肋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且可能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甚至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人群,发生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这些人群更需警惕骨痛等异常表现。
2.贫血相关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成年患者则可能以体力下降、活动耐力降低为主要表现。
二、进行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指标意义: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会出现异常。一般会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即血红蛋白降低的同时,红细胞的形态和平均体积等基本正常。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怀疑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情况,从而进一步排查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患者血常规指标是否异常。
2.血清蛋白电泳:
检测原理与意义: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发现异常的M蛋白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会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图上表现为异常的浓集带。通过该检查能够初步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三、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1.检查目的与意义:骨髓穿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可以发现大量的原始和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这些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比例通常会明显增高,一般超过10%。不同年龄的患者,骨髓中正常浆细胞的比例不同,医生会依据年龄相关的正常范围来判断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是否异常,从而协助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减轻其恐惧情绪;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穿刺后的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相对较弱的情况,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
四、进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骨骼病变表现:X线检查可发现骨骼多发性溶骨性损害,常见于颅骨、骨盆、脊柱、肋骨等部位。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缺损,如“穿凿样”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骼结构有所差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X线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发现异常的溶骨改变迹象。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优势与意义:MRI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骨髓中的病变比X线更敏感,可以发现X线检查不易察觉的早期骨髓病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骨髓内的情况,有助于更早地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病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