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符合指征者4.5小时内可考虑rt-PA静脉溶栓,6-8小时部分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可桥接血管内治疗,6小时内部分大血管闭塞可行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康复包括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作业治疗提升生活自理及认知能力、语言治疗促进语言恢复;预防复发需控制基础疾病并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恢复慢要关注营养等,儿童中风罕见需谨慎个体化治疗,有基础病史者要规范用药随访。
一、急性期治疗
(一)静脉溶栓
对于符合指征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研究显示能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残疾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如排除脑出血、近期大手术等情况。若发病6~8小时内的部分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评估后考虑桥接血管内治疗。
(二)血管内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中风,发病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及部分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进行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组织灌注,临床研究证实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良好预后率。
二、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早期介入康复的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换、平衡训练等。通过运动疗法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研究表明规范的物理治疗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作业治疗
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精细动作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可通过认知作业训练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适应环境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三)语言治疗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语言治疗师会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口语表达、理解、吞咽功能等方面的训练,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交流能力。
三、预防复发
(一)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通过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并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脂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等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目标值以下(如高危患者<1.8mmol/L)。
(二)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适度运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中风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
(二)儿童中风
儿童中风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病因的治疗,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训练强度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个体化调整,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指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规范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于有既往中风病史的患者,需加强随访,严格遵循二级预防措施,如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等,防止再次中风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