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是脑梗塞发病6个月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运动、认知、语言、感觉障碍等类型,受自身、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康复及管理需尽早规范康复训练、控制基础疾病、给予心理支持。
一、脑梗塞后遗症的定义
脑梗塞后遗症是指脑梗塞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但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表现。
二、常见脑梗塞后遗症类型及机制
(一)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偏瘫、肢体无力等。脑梗塞发生时,脑部负责运动传导的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受损,使得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至肌肉,从而导致相应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年龄较大的患者因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更难恢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易再次诱发脑血管事件,加重运动功能障碍。
(二)认知障碍
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等。脑梗塞影响了大脑中与认知相关的区域,如海马区等,导致认知功能受损。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害大脑功能,加重认知障碍程度,年龄较大者认知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有衰退趋势,脑梗塞后更易出现明显认知障碍。
(三)语言功能障碍
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语言中枢受损是导致语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的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表现,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使语言中枢受损情况进一步加重,对语言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四)感觉障碍
如偏身感觉减退、麻木等。感觉传导通路在脑梗塞中受损,导致身体相应部位感觉异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病变基础可能使感觉障碍恢复更困难,年龄较大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脑梗塞自身因素
脑梗塞的严重程度是关键,梗塞部位关键、梗塞面积大的患者更易遗留严重后遗症。发病后治疗时机也很重要,就诊及时、治疗有效的患者相对后遗症程度较轻,反之则易遗留较严重后遗症。
(二)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脑血管进一步受损,加重脑梗塞后遗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易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及神经修复,使后遗症加重。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不利于脑梗塞后遗症的恢复,年龄较大者及有基础疾病者受此影响更为显著。
四、康复及管理要点
(一)康复训练
尽早开展规范的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需进行针对性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需适度调整,年龄较大者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二)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合理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适区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以减少对脑部血管及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三)心理支持
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存在易使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家人及医护人员应多关心患者,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心理情绪波动,需更细致的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