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卵巢囊肿是两侧卵巢均有的含液体或固态物质的囊性肿物,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与卵巢生理周期异常相关,病理性与内分泌失调、炎症、遗传等有关,症状有无症状或腹部不适等,靠超声检查诊断,生理性小囊肿可随访,病理性大等需手术,育龄女性要关注月经与囊肿关系,妊娠期需监测,老年女性恶性病变风险高要重视排查恶性并制定诊疗方案。
一、定义
双侧卵巢囊肿是指两侧卵巢均出现的囊性肿物,囊肿内包含液体或固态物质,是妇科常见的疾病表现形式。
二、分类及特点
(一)生理性囊肿
1.卵泡囊肿:多因卵泡成熟后未破裂排卵,卵泡持续增大形成,一般直径多<5厘米,常随月经周期变化,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退。
2.黄体囊肿:与黄体期黄体持续存在且持续分泌液体有关,一般也可在月经后逐渐缩小,多无特殊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囊肿
1.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但也可双侧发生,囊壁薄,囊内为清亮浆液,一般生长较缓慢,部分有恶变可能。
2.黏液性囊腺瘤:瘤体通常较大,囊内为黏稠黏液,双侧发病相对少见,也存在恶变风险。
3.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卵巢形成的囊肿,囊内为暗褐色黏稠似巧克力样液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生长有关,常伴有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等表现。
三、成因分析
(一)生理性囊肿成因
与卵巢正常生理周期相关,卵泡发育、排卵及黄体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变化可导致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形成。
(二)病理性囊肿成因
1.内分泌失调: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失衡,可影响卵巢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病理性囊肿形成,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干扰内分泌,增加患病风险。
2.炎症因素:盆腔炎症累及卵巢,可引发卵巢组织炎性渗出、包裹等,进而形成囊肿。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双侧卵巢囊肿的发病倾向,如部分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相关基因异常时,患病风险升高。
四、症状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较小的生理性囊肿或部分生长缓慢的病理性囊肿,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体检时偶然发现。
(二)有症状情况
1.腹部不适:较大的囊肿可引起下腹隐痛、坠胀感或腹胀,当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尿频等表现。
2.并发症相关症状:若囊肿发生扭转,可出现突发的一侧下腹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若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腹腔内出血等相应症状。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清晰显示卵巢囊肿的大小、位置、囊壁情况、内部回声等,有助于判断囊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必要时还可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进一步辅助诊断,如CA125等指标对判断囊肿性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治疗原则
(一)生理性囊肿处理
若为较小的生理性囊肿,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间隔1-3个月复查超声,了解囊肿变化情况,多数可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囊肿处理
对于病理性囊肿,如囊肿较大(直径≥5厘米)、持续存在不消退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等情况,多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具体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判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需关注月经周期与囊肿的关系,若囊肿在月经后无缩小甚至增大,需进一步评估;妊娠期女性发现卵巢囊肿时,要警惕妊娠期间囊肿扭转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囊肿变化,必要时在合适孕周考虑手术。
(二)老年女性
由于老年女性卵巢囊肿恶性病变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发现双侧卵巢囊肿时更要重视,需积极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尽早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