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原因多样,包括肿瘤细胞增殖、粒细胞缺乏致感染、药物相关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发热有不同特点,如儿童体温调节差、感染风险高且感染难局限;成年患者中不同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者发热表现有差异;老年患者耐受性差、病情进展快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粒细胞缺乏导致的感染性发热
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与功能异常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其数量减少会使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下降。
即使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其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白血病细胞的存在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功能。例如,白血病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会干扰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发热。
2.常见感染部位及病原体
呼吸道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性发热的常见部位。由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细菌、病毒等容易侵入。常见的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等。
口腔感染:白血病患者常伴有口腔黏膜损伤,加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肛周感染:白血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肛周容易发生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药物相关性发热
1.化疗药物相关发热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会杀伤大量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裂解后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可引起发热,称为肿瘤溶解综合征相关发热。一般在化疗开始后的1-2天内出现,体温多在38-39℃左右,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某些化疗药物本身也可能引起发热反应,例如一些抗生素类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药物热。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2.其他药物相关发热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其他药物,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引起发热。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引发真菌感染,从而出现发热;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性发热。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的特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发热可能更为急骤,体温波动较大。而且儿童免疫力相对更低,感染的风险更高,感染部位可能更难以局限,容易迅速扩散。例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往往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在发热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年患者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吸烟的成年白血病患者,其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可能相对更高,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更容易发生深部组织感染,如足部感染等,且感染控制相对困难,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3.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而且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例如,老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可能很快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热只是其中一个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