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发生受细菌、饮食、宿主、时间因素影响,变形链球菌等是主要致龋菌,糖类等是关键饮食因素,牙齿自身状况和唾液保护作用是宿主因素内容,菌斑形成及牙齿暴露于致龋环境时长是时间因素内容。
一、细菌因素
1.变形链球菌为主导:变形链球菌是导致龋齿发生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该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且其产生的葡聚糖能使细菌黏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例如,变形链球菌可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进而合成葡聚糖,这些葡聚糖有助于细菌在牙面聚集,形成牢固的菌斑生物膜。儿童由于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若摄入过多含糖食物,更易滋生变形链球菌引发龋齿;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可能因变形链球菌等细菌的作用导致龋齿。
2.其他致龋菌参与:除变形链球菌外,乳酸杆菌等也与龋齿形成有关。乳酸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能进一步使局部环境酸化,促进龋齿的发展。对于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人群,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对口腔的自洁作用减弱,细菌更易滋生,乳酸杆菌等致龋菌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
二、饮食因素
1.糖类的关键作用:糖类是龋齿发生的重要饮食因素。食物中的蔗糖、葡萄糖等可被口腔细菌利用产酸,酸性环境会逐渐溶解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如羟基磷灰石中的钙、磷等成分。儿童喜欢吃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含糖食品,若不能及时清洁口腔,糖分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易引发龋齿;老年人牙齿磨损严重,若进食高糖食物后未有效清洁,也容易导致龋齿。
2.饮食结构不均衡:长期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与龋齿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D、钙等营养成分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矿化,使牙齿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蚀。青少年若挑食、偏食,导致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牙齿矿化程度降低,增加龋齿发生风险;孕期女性若营养摄入不均衡,可能影响胎儿牙齿的发育,使出生后的婴儿牙齿更易患龋。
三、宿主因素
1.牙齿自身状况: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是影响龋齿发生的重要宿主因素。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点隙深的个体,食物残渣和细菌更容易滞留,不易清洁,从而增加龋齿发生几率。例如,恒磨牙的窝沟较深,儿童时期若窝沟处矿化不良,就容易成为龋齿的好发部位;老年人牙齿出现磨损、牙本质暴露,牙本质小管暴露,牙齿的抗龋能力下降,更易患龋。
2.唾液的保护作用: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碱、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唾液分泌量不足或唾液成分异常会降低口腔的自洁能力和抗龋能力。例如,患有唾液腺疾病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患者,如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量显著降低,口腔自洁作用减弱,龋齿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婴幼儿唾液分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唾液量少且缓冲能力弱,相对成人更易患龋。
四、时间因素
1.菌斑形成时间:细菌在牙面形成菌斑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一般来说,菌斑在牙齿清洁后数小时内即可开始形成,经过数天到数周的时间,菌斑生物膜逐渐成熟并具有致龋能力。儿童在饭后若不能及时清洁口腔,菌斑形成速度加快,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牙齿脱矿;老年人由于口腔活动能力下降,口腔清洁不及时,菌斑持续存在的时间较长,增加了龋齿发生的时间因素影响。
2.牙齿暴露于致龋环境的时长:牙齿长期处于含糖食物丰富的致龋环境中,患龋风险会增加。例如,长期佩戴正畸矫治器的患者,由于矫治器的存在,牙齿清洁难度增大,牙齿长时间暴露在含有食物残渣和细菌的环境中,若不加强口腔清洁,龋齿发生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需要频繁进食含糖食物的工作者,牙齿长时间接触致龋物质,龋齿发生的几率也会相应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