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一般症状有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前驱症状且起病缓慢症状数小时或天达高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包括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供血区受累表现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脑干和小脑梗死表现,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有危险因素人群出现类似症状应警惕需及时就医。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发作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一般起病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头晕、头痛等前驱症状。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如果是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还会伴有失语症,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混乱,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和自己所说的内容)、混合性失语等。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体象障碍(如患者否认偏瘫侧肢体属于自己等)、空间构象障碍等。例如,一位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会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持物、行走,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同时伴有言语表达困难,不能清晰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受累: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一般上肢和面部受累较轻。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排尿障碍,如尿失禁等,还可能有精神症状,如淡漠、反应迟钝等。比如,一位患者出现右侧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同时有小便不受控制的情况,经检查发现是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血栓形成。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脑干梗死:
脑桥梗死: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cranialnerve(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例如,一侧脑桥梗死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外展神经麻痹),而对侧肢体出现瘫痪。患者还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是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导致的脑桥腹侧小范围梗死,可出现闭锁综合征,患者意识清楚,但四肢瘫痪,不能说话,不能吞咽,仅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意愿。
中脑梗死: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斜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等症状。
延髓梗死: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累);病灶侧面部痛觉、温度觉减退(三叉神经脊束核受累);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或脊髓小脑束受累);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累,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减退(脊髓丘脑侧束受累)。
小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共济失调。患者行走时向患侧倾倒,眼球震颤,还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如果梗死范围较大,可压迫脑干,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例如,一位小脑梗死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头晕、走路不稳,身体向一侧倾斜,难以保持平衡。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血栓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多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且恢复相对较慢;女性在一些激素相关因素影响下,发病后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患者,发生脑血栓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较重。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应高度警惕脑血栓的可能,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