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是足部因长期挤压或摩擦致角质层过度增生的常见皮肤疾病,形态为边界清的淡黄或深黄圆锥形角质栓嵌入皮内,行走站立受压疼,形成由机械性刺激致,可依病史和表现诊断,需与胼胝、跖疣鉴别,预防要选合适鞋、避免久行站等,治疗有鸡眼膏、物理治疗等,不同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关事项。
鸡眼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皮肤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导致局部皮肤角质层过度增生而形成的。
鸡眼的临床表现
形态特征:鸡眼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的圆锥形角质栓,其尖端嵌入皮内,像小钉子一样。
症状表现:患者行走或站立时会感到疼痛,尤其是当鸡眼受到压力时,疼痛会更加明显。不同部位的鸡眼表现略有差异,例如发生在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的鸡眼,因经常受到摩擦或挤压,症状相对典型;而发生在足部其他部位的鸡眼,也会因局部受力情况不同而有相应表现。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鸡眼,但儿童如果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可能出现;从性别角度,男女均可发病;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站立、行走、穿着不合适鞋子(如过紧、过窄、鞋跟过高或过低等)的人群更容易患鸡眼;有足部畸形(如拇外翻等)的患者,由于足部受力异常,也会增加鸡眼的发生风险。
鸡眼的形成原因
机械性刺激:长期的摩擦和压力是鸡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时间行走、跑步,或者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尖头鞋等,会使足部某一部位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导致角质层过度增生。以经常行走的人群为例,他们的足部皮肤不断受到摩擦,为了保护皮肤,角质层会增厚,若持续受到摩擦,增厚的角质层会逐渐形成圆锥形的角质栓,即鸡眼。儿童如果穿的鞋子过小,脚部受到挤压,也容易引发鸡眼;有足部畸形的患者,足部正常的受力分布被打破,局部受力集中,更容易出现摩擦和挤压,进而导致鸡眼形成。
鸡眼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如足部受力情况、鞋子穿着情况等)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来诊断鸡眼。通过观察足部出现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嵌入皮内,伴有疼痛等表现,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胼胝进行鉴别。胼胝是由于长期压迫和摩擦引起的皮肤角质层增厚,通常为扁平或稍隆起的局限性角质肥厚斑块,表面光滑,皮纹清晰,一般无明显疼痛,而鸡眼是圆锥形角质栓,尖端嵌入皮内,疼痛明显。另外,还需要与跖疣相鉴别,跖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表面粗糙,可见黑色小出血点,挤压时疼痛比鸡眼更明显,且跖疣具有传染性,而鸡眼不具有传染性。
鸡眼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应大小合适、舒适,避免过紧或过松;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对于有足部畸形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矫正,如佩戴合适的矫形器等。儿童应选择适合其脚部发育的鞋子,避免穿着过小的鞋子;女性应避免长期穿着高跟鞋等不合适的鞋子。
治疗方法:对于鸡眼的治疗,首先可以尝试非药物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使用鸡眼膏,通过其腐蚀性作用逐渐腐蚀鸡眼,使其脱落,但使用鸡眼膏时要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另外,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激光的热能或冷冻的低温使鸡眼组织坏死脱落。从年龄角度,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在药物使用方面,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低龄儿童使用有刺激性的治疗药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异常,在处理鸡眼时要更加小心,防止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