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的致病因素包括局部的菌斑微生物、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全身的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全身疾病,还有吸烟、精神压力等其他因素,菌斑微生物中特定细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可破坏免疫细胞致牙周组织破坏,牙石刺激牙龈并妨碍口腔卫生致菌斑堆积加速破坏,食物嵌塞引起牙龈炎症等破坏牙周组织,不良修复体造成局部刺激致牙龈炎症等,遗传易感性使后代患病风险增加,性激素变化影响青少年牙周组织对菌斑反应性,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致免疫功能下降加速牙周破坏,吸烟影响牙龈血液循环和抵抗力并增加菌斑堆积,精神压力致免疫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牙周炎。
菌斑微生物:青少年时期口腔卫生状况若不佳,口腔内会滋生大量菌斑微生物,菌斑中的某些特定细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等,是引起青少年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细菌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进而逐渐破坏牙周组织。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伴放线聚集杆菌可产生白细胞毒素等物质,对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有破坏作用,影响机体对牙周组织的保护,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进展。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它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出血等,并且牙石的存在会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得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加速牙周炎的发展。牙石表面粗糙,为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食物嵌塞:牙齿排列不齐、错位等情况易导致食物嵌塞,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肿胀,长期的食物嵌塞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组织的破坏。比如牙齿拥挤的青少年,进食后食物容易嵌塞在拥挤的牙缝中,若不能及时清理,就会引发牙周问题。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不良修复体,会与牙龈、牙周组织不贴合,造成局部刺激,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导致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等,进而引发青少年牙周炎。
全身因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牙周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青少年牙周炎的病史,那么后代患青少年牙周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菌斑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等方面,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牙周致病菌的侵袭而发病。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宿主对牙周病原体的防御功能减弱,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内分泌因素:青春期时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影响牙周组织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时期,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加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炎症反应,使得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更容易发生牙周炎。比如妊娠性牙龈炎在一定程度上与性激素变化有关,而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也可能受到性激素的影响。
全身疾病:一些全身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牙周感染,且牙周炎症不易控制,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增加青少年患牙周炎的风险。此外,一些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导致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生。
其他因素
吸烟:吸烟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一个危险因素。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同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刺激牙周组织,增加菌斑的堆积,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青少年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精神压力:青少年在学习等方面可能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例如,精神压力可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牙周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