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分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及贫血等相关检查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激素测定、诊断性刮宫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青春期女性和围绝经期女性特点及注意事项。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引起。
发病机制
正常月经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来实现的,功血的发生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例如,青春期功血多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的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垂体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FSH呈持续低水平,无促排卵性LH高峰形成,导致卵巢不能排卵;围绝经期功血主要是因为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耗竭,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使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但不能形成有效的LH高峰,最终导致不规则子宫出血。
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比如有的女性月经周期可缩短至10余天,或延长至数月不来,经期可能长达10多天,经量时多时少,严重时可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等情况。
其他表现:长期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还可能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影响生活质量,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
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主要是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医生会通过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子宫、附件等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有无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等情况,一般子宫内膜厚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功血相关改变。
激素测定:测定性激素六项等,了解HPO轴的功能状态,如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等的水平,有助于判断功血的类型(如无排卵性功血或有排卵性功血等)。
诊断性刮宫:不仅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还可以了解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明确诊断,对于围绝经期女性,诊断性刮宫尤为重要,可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纠正贫血,补充营养,注意休息等。对于贫血患者,可通过饮食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血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围绝经期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易发生功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一旦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家长也应关注青春期女孩的身体变化,给予正确引导和关心。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发生功血时要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可能还会伴有其他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等,要注意调整心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