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中风治疗涵盖缺血性的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可溶栓、超时间窗用抗血小板等药、改善脑循环及控制基础疾病,出血性的降颅内压、控血压、必要时手术,特殊人群老年、孕妇、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早期康复并制定个性化方案,还需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
一、缺血性全脑中风治疗
1.溶栓治疗:若缺血性全脑中风患者发病在4.5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情况后进行。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超过溶栓时间窗的缺血性全脑中风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脑缺血。
3.改善脑循环治疗:应用扩张脑血管等药物改善脑血液供应,如丁苯酞等,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适用。
4.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一般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需个体化)、血脂(使血脂达标)、血糖(控制血糖在合适水平)。
二、出血性全脑中风治疗
1.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需根据患者颅内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及使用频次等。
2.控制血压:合理控制血压,一般收缩压超过200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时需进行降压治疗,降压幅度需平稳,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
3.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大、有脑疝形成倾向等情况的出血性全脑中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开颅血肿清除术等,需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手术适应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及耐受性与年轻患者不同,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康复治疗需循序渐进,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康复训练强度。
2.孕妇:孕妇发生全脑中风时,治疗需综合考虑母婴安全,优先保障胎儿存活的前提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溶栓等治疗在孕妇中的应用需严格权衡利弊,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也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3.儿童患者:儿童全脑中风相对少见,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康复治疗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长发育指标变化。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全脑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患肢关节、进行肢体的良肢位摆放等,以预防肢体挛缩、肌肉萎缩等;语言康复训练,若存在语言障碍,需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功能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
2.个性化康复方案:康复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康复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预防:对于卧床的全脑中风患者,需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吸痰等操作,以预防肺部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更需重视肺部感染的预防。
2.深静脉血栓预防:卧床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或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肢体活动,必要时使用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