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可由血管因素、血液成分因素、心脏泵血功能因素引起,血管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等因素致血管腔狭窄使脑灌注减少,血管痉挛因情绪等因素致血管管径变小使脑血流量减少;血液成分因素中血液黏稠度增高因红细胞等增多或血脂血糖升高等致血流减慢影响脑供血,血液成分异常如贫血致脑部缺氧;心脏泵血功能因素中心脏射血分数降低使供应脑部血液量减少如心力衰竭患者易出现脑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较为常见的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发生变化,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例如,一项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这类人群脑供血不足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脑部供血相关的主要血管,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脑部的血液灌注减少,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在中年以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相对略高,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显著上升。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往往更为迅速。
血管痉挛:各种原因可导致脑部血管发生痉挛,如情绪过度激动、过度劳累、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当血管痉挛时,血管的管径变小,脑血流量也会相应减少。比如,一些人在情绪极度紧张时,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痉挛,进而出现头痛、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相对更容易出现血管痉挛的情况。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发生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几率增加。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血管痉挛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诱发血管痉挛的因素。
血液成分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当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增多,或者血脂、血糖升高等情况出现时,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例如,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会导致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液的代谢能力下降,相对更容易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的情况。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但肥胖、不爱喝水的人群血液黏稠度增高的风险较高。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血液成分异常:如贫血患者,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因为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会使脑部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贫血,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贫血,老年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造血功能衰退等引起贫血。女性在月经期间、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失血或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更容易出现贫血相关的脑供血不足。有慢性出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也容易出现血液成分异常导致的脑供血不足。
心脏泵血功能因素
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是向脑部供血的动力来源,如果心脏的射血分数降低,即心脏每次收缩时泵出的血液量减少,那么供应脑部的血液量也会相应减少。例如,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明显下降,常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晕、乏力等。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射血分数降低的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有心血管基础病史如冠心病等的人群,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大大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