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个人卫生、心理护理及慢性盆腔炎运动康复。一般护理中急性盆腔炎需卧床半卧位,慢性盆腔炎可适当活动,均要注意休息与饮食;病情观察要监测症状及阴道分泌物;个人卫生要保持外阴清洁及经期卫生;心理护理要安抚不同年龄患者情绪;慢性盆腔炎可进行瑜伽、慢走等合适运动,自我疗法辅助,严重或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
急性盆腔炎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休息能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半卧位都有助于炎症的控制。儿童体质较弱,更需保证充足休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良好的休息状态利于机体对抗炎症。
慢性盆腔炎患者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生活方式上应规律作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睡眠,儿童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睡眠。
2.饮食调理
患者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比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热量食物能为机体提供能量,高蛋白食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维生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饮食要易于消化,避免加重胃肠负担。例如,老年人可将肉类制成软烂的肉糜,蔬菜切碎烹饪。
二、病情观察
1.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变化。急性盆腔炎患者发热时需监测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值及发热规律。不同年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发热可能不典型,需综合其他表现判断。对于腹痛,要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如急性盆腔炎腹痛多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慢性盆腔炎腹痛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情况,包括分泌物的量、颜色、气味等。若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臭味,可能提示炎症加重。
三、个人卫生
1.外阴清洁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以利于透气。不同年龄人群外阴清洁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防止破坏外阴正常菌群;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刺激皮肤。
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及时更换卫生巾,选用质量合格的卫生巾。月经期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良好的经期卫生可降低盆腔炎发生风险。
四、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
盆腔炎患者尤其是慢性盆腔炎患者,病情易反复,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沟通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安抚;成年人可耐心倾听其担忧并给予合理建议;老年人则需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运动康复(慢性盆腔炎)
1.合适运动
慢性盆腔炎患者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瑜伽、慢走等。瑜伽中的一些舒缓动作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慢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对盆腔炎症的恢复有一定帮助。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儿童不建议进行此类运动,成年人和老年人可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例如,老年人慢走速度不宜过快,每次15-30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疗法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若盆腔炎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医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