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的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体格检查可查浅表淋巴结情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血清学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等,不同检查对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要求及注意事项;病理检查的淋巴结活检和骨髓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活检需注意相应问题,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检查手段来准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触诊等方式检查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情况,包括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例如,淋巴瘤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较硬、可活动或相互粘连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体格检查表现可能因淋巴瘤类型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更易出现在颈部等部位,而老年患者可能有其他伴随症状的差异。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异常。部分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伴有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变化特点不同,儿童淋巴瘤患者血常规异常可能与疾病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相关,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导致血常规指标变化更复杂。
2.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检测。乳酸脱氢酶升高常见于侵袭性淋巴瘤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可能提示淋巴瘤已累及相关脏器。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饮酒者的肝功能指标可能本身就有一定基础变化,在判断淋巴瘤相关生化指标异常时需综合考虑。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肝病的患者,其肝肾功能指标变化需与基础病史进行鉴别。
3.血清学检查:如β?-微球蛋白检测,升高提示预后不良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参考值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浅表淋巴结及深部脏器周围的淋巴结情况,能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例如,颈部超声可发现颈部淋巴结的病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无辐射,可多次进行;老年患者若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检查时产生干扰。
2.CT检查: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全身淋巴结及脏器的受累情况,对于发现纵隔、腹腔等深部淋巴结肿大有重要价值。如胸部CT可观察纵隔内淋巴结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CT检查辐射的耐受不同,儿童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心肺疾病等对CT检查时的屏气等要求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3.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例如,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时,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如心脏金属瓣膜等)不能进行MRI检查,需提前通过询问病史等方式排除。
四、病理检查
1.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部分淋巴结或穿刺获取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淋巴瘤的病理类型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淋巴结活检操作需注意操作规范,儿童患者活检时要考虑其配合度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凝血功能等差异注意穿刺后的止血等问题。
2.骨髓活检:对于怀疑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患者,骨髓活检可明确是否有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在进行骨髓活检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操作部位和方式,儿童患者的骨髓活检部位选择与成人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影响活检操作。
通过以上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准确地对淋巴瘤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不同的检查方法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各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