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因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非感染因素有机械性、理化性刺激;临床表现分感染性(如金葡菌性有红色丘疹、脓疱,马拉色菌性为对称毛囊性半球状红丘疹伴痒)和非感染性(多为毛囊红肿疼痛,无典型脓疱);诊断靠症状体征、病史,必要时真菌镜检或细菌培养;治疗分感染性(细菌用抗生素药膏或口服,真菌用抗真菌药)和非感染性(去除刺激因素);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油性皮肤控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皮肤护理。
一、定义
毛囊炎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或因机械性、理化性等非感染因素刺激毛囊所引发。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肤擦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皮肤易出汗摩擦的人群,皮肤屏障易受损,较易患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毛囊炎。
2.真菌感染:常见的有马拉色菌,多发生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等。油性皮肤者皮脂腺分泌油脂多,局部环境适合马拉色菌繁殖,从而引发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二)非感染因素
1.机械性刺激:剃须时过度用力刮伤皮肤,或穿紧身、不透气且摩擦皮肤的衣物,长期摩擦毛囊可引起毛囊炎。比如,经常穿紧身牛仔裤的人群,臀部毛囊易受摩擦引发炎症。
2.理化性刺激:长期接触焦油类物质、使用某些化妆品堵塞毛囊,或皮肤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等,都可能诱发毛囊炎。像在高温车间工作的工人,皮肤常处于潮湿高温环境,易患毛囊炎。
三、临床表现
(一)感染性毛囊炎表现
1.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毛囊炎: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为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自觉有轻度疼痛。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
2.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皮疹多为对称分布的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多见于胸背部、颈部、上臂等皮脂腺丰富部位。
(二)非感染性毛囊炎表现
由机械性或理化性刺激引起的毛囊炎,多表现为毛囊部位的红肿、疼痛,皮疹形态根据刺激因素不同有所差异,但一般缺乏感染性毛囊炎的典型脓疱表现。
四、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病史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真菌镜检或细菌培养来明确病原体,以区分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毛囊炎。例如,对于怀疑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可发现马拉色菌孢子。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感染性毛囊炎治疗
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择。
真菌感染: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2.非感染性毛囊炎治疗:主要是去除刺激因素,如避免过度剃须、更换宽松舒适衣物等,一般去除刺激因素后,毛囊炎症可逐渐消退。
(二)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定期洗澡,尤其是易出汗部位。例如,运动后应及时清洁皮肤,更换干净衣物。
2.避免皮肤损伤,注意剃须时的技巧,避免过度刮伤皮肤;选择合适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3.对于油性皮肤者,可使用控油护肤品,保持皮脂腺分泌正常,减少马拉色菌等真菌繁殖的环境。特殊人群如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皮肤清洁和避免外伤,儿童玩耍时要避免皮肤碰撞受伤,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也需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预防毛囊炎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