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灶直径一般在毫米间发病机制与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壁病变、动脉硬化致血管腔窄血流慢有关常见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和MRI诊断方法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之间。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易导致微动脉瘤破裂或使小动脉闭塞。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减退,更易发生这种血管病变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显著增高。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缓慢,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较高。
常见症状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这种症状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可能在晨起时发现一侧肢体无力。
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仅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等,可累及面部、肢体等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及语言、运动功能障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行走时步态不稳。多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病史较长者。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书写时易发现字迹不整,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内直径0.5-15毫米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多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但早期(24-48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清。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出现相应症状时,头颅CT有助于初步诊断。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尤其是脑干等部位的病灶。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显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预防与注意事项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80mmHg。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动脉硬化:积极控制血脂,对于血脂异常者,可根据血脂水平选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饮食上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运动前应进行适当热身,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更高。要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脑血管相关指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引发脑梗死。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这类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