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疫苗儿童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为对症支持及接种疫苗预防;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主要是避免过敏原和药物治疗及注意预防;不同人群患麻疹和荨麻疹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需准确鉴别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
二、临床表现
麻疹:临床上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流涕等)、眼结膜炎等症状,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可伴有瘙痒,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胃肠道及呼吸道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三、诊断方法
麻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等特征性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血清中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样皮疹)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以明确病因,常见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
四、治疗与预防
麻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隔离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高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但避免过度退热。预防主要是接种麻疹疫苗,通过主动免疫提高人群免疫力。
荨麻疹: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进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病情严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预防方面,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是麻疹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麻疹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更易出现并发症,所以儿童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对于荨麻疹的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在选择抗组胺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
成年人:成年人患麻疹时,症状可能相对儿童稍轻,但也需注意休息和对症治疗。对于荨麻疹的成年人患者,要注意寻找可能的病因,如是否有新更换的药物、食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麻疹时,机体抵抗力较弱,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肺炎等,所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对于荨麻疹的老年人患者,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总之,麻疹和荨麻疹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准确鉴别,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