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包括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骨髓穿刺、血清蛋白电泳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及MRI;诊断依据2014年修订分期系统和WHO标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评估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如骨痛较为常见,多发生于腰骶部、胸廓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活动或扭伤后可能加重;还可能有贫血表现,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功能;肾功能损害也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此外,部分患者会有反复感染的情况,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少。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依据。骨髓穿刺涂片可见骨髓瘤细胞,其形态异常,大小不一,核仁明显等。骨髓活检可更准确地评估骨髓中浆细胞的浸润情况。
3.血清蛋白电泳:血清中可出现M蛋白,这是由于异常浆细胞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通过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初步发现M蛋白的存在。
4.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能够更精确地鉴定M蛋白的类型,如IgG、IgA、IgD、IgE型等,以及轻链的类型(κ链或λ链),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血钙、血磷及肾功能检查:血钙常升高,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破坏骨质,使钙释放进入血液;血磷一般正常或降低;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损害的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常见的X线表现有骨质疏松,多发生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溶骨性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的穿凿样缺损,多见于颅骨、骨盆、肋骨等。
2.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较小的溶骨性病变或脊髓受压等情况,CT和MRI检查比X线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例如,MRI可以更早发现骨髓中的异常病变,对于评估脊髓是否受压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四、诊断标准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主要依据2014年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Durie-Salmon分期)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主要标准包括骨髓中浆细胞≥30%、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以及出现M蛋白(IgG>35g/L,IgA>20g/L,尿本周蛋白>1g/24h);次要标准包括骨髓中浆细胞10%-30%、M蛋白水平低于主要标准以及出现溶骨性病变等。符合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或者符合3项次要标准,并排除其他浆细胞疾病后,可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多发性骨髓瘤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骨痛等症状可能被忽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更仔细地评估各项检查指标,因为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在解读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结果时要综合考虑其生理变化。
儿童:儿童多发性骨髓瘤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疑似症状,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儿童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项检查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在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创伤和不适。
女性:女性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等指标可能因妊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要综合分析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