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时头晕、呕吐可能由耳源性(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系统(如后循环缺血、颈椎病)、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低血压)及其他(如低血糖、胃肠型感冒)等原因引起,不同原因有其相应发病机制和人群特点。
一、耳源性原因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梅尼埃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的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前庭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当早上起床时,体位变化可能诱发内耳平衡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晕,同时刺激内耳的迷走神经相关结构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有梅尼埃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在晨起时复发。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发病机制:耳石脱落后,当人体体位发生变化时,耳石会随着内耳淋巴液流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异常兴奋,引发强烈的眩晕,这种眩晕往往在晨起起床、躺下、翻身等头位变化时发作,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多见,女性相对多于男性,长期伏案工作、头部外伤史等人群易患。
二、神经系统原因
1.后循环缺血
发病机制: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发生后循环缺血时,会影响到维持平衡和呕吐反射相关的神经结构功能。早上起床时,血压可能有一定波动,加上夜间睡眠中血流相对缓慢,更容易诱发后循环缺血,导致头晕、呕吐。
人群特点: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2.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病患者如果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早上起床时,颈部姿势的改变可能加重对椎动脉的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同时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等人群高发,如办公室职员、学生等,中老年人多见,女性相对男性在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中可能更易发病。
三、心血管系统原因
1.高血压
发病机制:血压在清晨有一个生理性的波动,很多高血压患者晨起时血压会升高。血压升高会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灌注异常,从而引起头晕,同时血压升高也可能刺激胃肠道的神经,导致呕吐。
人群特点:高血压患者多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等情况的人群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性别特异性。
2.低血压
发病机制:晨起时,人体从卧位变为立位,部分人群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同时低血压状态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呕吐。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服用某些降压药物等人群易出现低血压。
人群特点:体质虚弱者、老年人、女性相对较多见,长期营养不良或有特定药物服用史的人群风险增加。
四、其他原因
1.低血糖
发病机制:夜间长时间未进食,早上起床时可能发生低血糖。血糖降低会影响脑部的能量供应,导致脑功能紊乱,出现头晕,同时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呕吐。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等。
人群特点:糖尿病患者、节食减肥人群等易出现,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均可发病,取决于其血糖控制情况和饮食等因素,节食减肥人群中女性相对较多见。
2.胃肠型感冒
发病机制:病毒感染胃肠道,早上起床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毒感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刺激前庭神经(部分病毒感染可累及前庭神经),导致头晕、呕吐,常伴有鼻塞、流涕、腹痛、腹泻等症状。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更易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