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需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咽喉本身病变如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增生性病变等要分别对症治疗;邻近器官病变如鼻部鼻窦炎、胃部胃食管反流病等也需对应处理;同时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作息、发声习惯等方面;部分患者还需关注心理因素,通过心理疏导等缓解,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治疗。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咽喉部本身病变
1.炎症
急慢性咽炎是导致咽喉异物感常见原因。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如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而慢性咽炎,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期吸烟、饮酒,避免接触粉尘及刺激性气体等。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起到清洁口腔、减轻炎症的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刺激因素,因为儿童咽喉黏膜更娇嫩,刺激更容易导致炎症加重。
扁桃体炎也可能引起咽喉异物感,急性扁桃体炎如果是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含服片缓解咽部不适;如果是细菌感染,同样需谨慎使用抗生素。
2.增生性病变
咽喉部息肉、乳头状瘤等增生性病变,一般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必要性,术前做好全面的检查,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
会厌囊肿等病变,若引起明显异物感,也多需手术干预。
(二)邻近器官病变
1.鼻部疾病
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可引起咽喉异物感。对于鼻窦炎,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急性鼻窦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以减轻鼻腔炎症,减少分泌物倒流。儿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慢性鼻窦炎可考虑鼻腔冲洗等辅助治疗方法。
2.胃部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引起咽喉异物感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胃酸反流至咽喉,刺激咽喉黏膜导致异物感。治疗上要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过饱、睡前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同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儿童使用多潘立酮要注意剂量和禁忌证。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胡萝卜等,有助于维持咽喉黏膜的健康。避免食用过烫、过辣、过咸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咽喉黏膜,加重异物感。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硬度,避免给儿童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损伤咽喉黏膜。
2.作息方面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咽喉部病变的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3.发声习惯
避免过度用嗓,长时间大声说话、喊叫等会损伤咽喉黏膜。教师、歌手等用嗓较多的人群要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合理安排用嗓时间,工作间隙适当休息,可做一些简单的咽喉放松动作。儿童在玩耍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喊叫,保护咽喉。
三、心理因素相关处理
部分患者咽喉异物感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抑郁等。对于这类患者,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减少其心理压力来源。如果心理因素较为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总之,咽喉异物感的治疗需要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并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