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有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伴随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急性期用药物、物理治疗,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严重者考虑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常见类型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通常是由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原因引起。其特点是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眼裂以上的额肌、皱眉肌等因为受双侧大脑皮层支配,一般不受累,患者还可能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比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的周围神经部位,最常见的病因是贝尔面瘫,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水肿有关。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包括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
临床表现
运动功能障碍表现:患者无法正常完成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比如闭眼时,患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暴露角膜,长时间可能导致角膜干燥、炎症;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耳后疼痛,尤其是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枢性面瘫患者如果是脑血管意外引起,可能有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周围性面瘫患者如果是病毒感染导致,可能有发热、全身不适等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观察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等部位的状态,测试患者皱眉、闭眼、示齿、鼓腮等动作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头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的病灶、脑肿瘤的位置等。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面神经的传导功能,帮助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周围性面瘫患者往往会出现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电生理改变。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通常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如泼尼松等;同时会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
物理治疗:发病初期可以采用局部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但要注意避免直接热敷,防止加重水肿。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对着镜子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也可以由他人帮助进行面部肌肉的按摩,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一般需要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经过规范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周围性面瘫患者,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如面神经减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面瘫可能因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合并面瘫)等原因引起。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可使用眼罩保护角膜,避免角膜损伤。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调整方式,以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简单的面部动作训练,比如用玩具吸引儿童做皱眉等动作。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引发面瘫,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避免再次受到风寒刺激。在治疗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和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诊评估恢复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面瘫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使用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同时要密切观察面部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加重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