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可致其进行性破坏,局部因素有牙菌斑、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全身因素包含糖尿病血糖未控利于细菌繁殖、吸烟影响血液循环免疫、遗传易感,临床表现有牙龈红肿易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诊断靠口腔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基础洁治刮治、手术治疗、维护复诊,预防需口腔卫生维护、定期检查、控制全身疾病,特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儿童需家长监督养成习惯、孕妇孕期要注意口腔护理等。
一、牙周炎定义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进行性破坏,最终可能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二、病因分析
(一)局部因素
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若未能及时清除,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石,进一步刺激牙龈;食物嵌塞会压迫牙龈组织并利于细菌滋生;不良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也会成为细菌聚集的场所,长期刺激牙周组织。
(二)全身因素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进程;吸烟人群中,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且不利于病情控制;此外,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使个体对牙周致病因子更易感。
三、临床表现
(一)牙龈炎症
牙龈出现红肿、质地松软,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这是牙周炎早期常见表现。
(二)牙周袋形成
用牙周探针检查时,探诊深度超过3mm,且存在附着丧失,即结合上皮向根方迁移。
(三)牙槽骨吸收
通过X线片可观察到牙槽嵴顶吸收、骨硬板消失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程度加重。
(四)牙齿松动
晚期牙周炎患者会出现牙齿不同程度的松动,严重时牙齿可移位甚至脱落。
四、诊断方法
(一)口腔检查
观察牙龈色泽、形态及质地,用牙周探针探测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程度等。
(二)影像学检查
拍摄X线片,评估牙槽骨吸收的部位及程度,有助于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方式
(一)基础治疗
通过龈上洁治术清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术去除龈下牙石及菌斑,消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牙龈炎症。
(二)手术治疗
对于牙周袋较深、牙槽骨吸收明显且基础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牙周翻瓣术等手术,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修整牙槽骨形态等。
(三)维护治疗
患者需定期复诊,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洁治,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防止病情复发。
六、预防措施
(一)口腔卫生维护
每日早晚采用巴氏刷牙法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冲牙器等辅助清洁牙缝及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二)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全面检查及洁治,以便早期发现牙周问题并及时处理。
(三)控制全身疾病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糖,使其保持在稳定水平;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减少烟草对牙周组织的不良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糖尿病患者
由于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因此需积极控制血糖,日常要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复诊进行口腔护理,避免牙周炎因血糖控制不佳而恶化,影响整体健康。
(二)儿童
家长应监督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减少甜食摄入等,因为儿童时期是牙周组织发育阶段,不良口腔习惯易引发牙周问题,家长可通过引导帮助儿童树立正确口腔保健意识。
(三)孕妇
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易加重牙周炎症,孕前应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孕期需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因牙周炎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若出现牙龈出血等牙周问题需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