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且双侧对称性渐进性下降,耳鸣多为高频嗡嗡声可持续存在,言语理解困难对言语分辨能力下降影响日常交流,部分患者有听觉过敏对声音耐受性降低,还有重振现象表现为响度不适宜。
高频听力损失为主:老年性耳聋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高频听力下降,患者起初可能对高频声音,如鸟类鸣叫、高频乐器声等的感知变差。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影响到言语频率的听力。在年龄因素影响下,听觉系统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发生退变,导致高频听力首先受损,这与内耳毛细胞对高频声音更敏感且更容易受到年龄相关的损伤有关。
双侧对称性渐进性下降:通常是双侧耳朵对称地出现听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一般是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缓慢进展。这种对称性是因为年龄相关的内耳退变是双侧同时发生的,男性和女性在老年性耳聋的双侧对称性进展上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的人群可能进展更快,有耳部疾病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加速听力下降。
耳鸣
多为高频嗡嗡声:约有半数以上的老年性耳聋患者会伴有耳鸣症状,耳鸣的声音多为高频的嗡嗡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内耳神经纤维的变性、听觉中枢的重塑等有关。年龄增长使得内耳的神经纤维出现退变,导致神经信号的异常传递,从而产生耳鸣。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加重耳鸣的主观感受,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耳鸣可能与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可持续存在:耳鸣可以是持续性的,也会在安静环境下更为明显。它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干扰患者的睡眠、注意力等。老年人本身睡眠质量可能就相对较差,耳鸣会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而长期睡眠不佳又可能反过来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耳鸣可能会在血压波动时有所变化。
言语理解困难
对言语的分辨能力下降:患者在听到言语声时,难以准确分辨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在有背景噪声的环境中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老年性耳聋导致内耳感知声音的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听觉中枢对言语信号的处理。年龄相关的听觉系统退变使得毛细胞功能受损,无法准确传递声音信号,中枢神经系统对言语的整合和理解能力也随之下降。在生活方式上,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缺乏言语交流的环境中,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言语理解困难的情况,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言语理解障碍基础,再加上老年性耳聋会使其雪上加霜。
影响日常交流:在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时,会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导致患者不愿参与社交活动,进而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言语理解困难会使他们逐渐减少社交互动,而孤独感又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听觉过敏
对声音的耐受性降低:部分老年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觉过敏现象,即对原本可以耐受的声音变得敏感,轻微的声音也会让患者感觉难以忍受。这是由于听觉系统的退变导致其对声音的调节功能失衡。内耳的毛细胞等结构受损后,对声音的感知阈值发生改变,使得患者对声音的感受过于强烈。在年龄因素下,身体的整体适应性下降,对于有耳部手术史的患者,手术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内耳的正常结构,加重听觉过敏的症状。
重振现象
响度不适宜:重振现象表现为患者感觉小声听不见,而大声又觉得太吵,即对声音的响度调节出现异常。这是因为中耳的肌肉反射等功能减退,导致对声音的放大调节失衡。年龄相关的中耳肌肉退变,使得其对声音强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当声音传入内耳时,无法进行正常的调节,从而出现重振现象。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全身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中耳肌肉的功能,进而加重重振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