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包含一般治疗中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药、改善脑循环药,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有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内容,特殊人群中老年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女性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用药,有基础病史患者要严控基础病指标并调整康复计划。
一、一般治疗
1.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管理: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但要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血压等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血压可适当放宽至收缩压<150mmHg且舒张压<90mmHg,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糖尿病管理: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使血糖尽量稳定在合适水平,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等,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
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密切关注患者水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因为水电解质失衡可能影响脑功能及治疗效果。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无禁忌证(如严重出血倾向、消化道溃疡活动期等)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生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2.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稳定斑块、降低血脂等作用,能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其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进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但需注意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3.改善脑循环药物: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改善脑能量代谢等有关。
三、康复治疗
1.康复治疗时机: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一般建议发病后48小时至1周内开始,此时神经功能恢复潜力较大,康复效果相对较好。
2.康复治疗内容:
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挛缩;平衡训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等,例如通过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作业治疗: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言语治疗:如有言语障碍时,进行针对性的言语训练,如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等,促进言语功能恢复。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团队进行操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例如某些药物经肝肾代谢,老年人使用时需调整剂量或选择代谢途径不同的药物,同时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肌酐等。
2.女性患者:用药时要考虑月经、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比如某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谨慎选择;在哺乳期用药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必要时需暂停哺乳并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
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中要严格把控基础疾病的控制目标,并且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调整降糖方案。同时康复治疗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运动、认知等功能恢复的影响,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